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有限公司
 
 
服务支持

服务支持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服务支持 > 参考资料
分类

奥迪威推荐:未来MEMS传感器技术将往这些方向发展!

2025-02-20 参考资料

编辑按:过去20年来,从惯性传感器到红外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件,MEMS技术被广泛应用,微型化、低功耗的MEMS传感器拓宽了传统传感器的应用边界,推动了传感器行业的繁荣。接下来,MEMS传感器将往哪些方向发展?本文从学术科研角度,探索了未来MEMS传感器技术的主要演进路径——与光子学技术的融合、能量自维持与可穿戴技术、前沿应用领域拓展等,并提出了更高集成度、环境适应性优化、神经形态光子计算、产业化与标准化、跨领域拓展等技术突破方向。

2025021110-1.jpg

新家坡国立大学Chengkuo Lee团队聚焦纳米微尺度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技术发展,系统梳理了从离散 MEMS 组件到自维持边缘 AI 微系统的演进路径,重点阐述了材料创新、光子学融合、AI 集成及能量自维持技术的突破,为多领域智能应用提供了全面技术参考。相关报道以“Advances in Intelligent Nano-Micro-Scale Sensors and Actuators: Moving toward Self-Sustained Edge AI Microsystems”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。

一、研究背景

1990-2000 年是硅基 MEMS 技术奠基期,惯性传感器(加速度计、陀螺仪)、红外 MEMS 传感器等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跨越,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、消费电子,但早期器件依赖外部电源、功能单一,难以满足长期免维护需求。

随着 IoT 规模化部署,对 “无电池、自运行” 系统的需求激增,推动技术向 “能量收集 + 传感” 一体化发展,压电、摩擦电等能量转换技术成为关键;同时,边缘 AI 对实时数据分析的需求,促使传感器与 AI、光子学深度融合,形成 AIoT 系统。

传统传感器存在检测灵敏度低(如红外光谱受限于比尔 - 朗伯定律)、系统集成度低(传感、计算、通信分离)、环境适应性差(柔性、恶劣环境下可靠性不足)等问题,需通过材料创新与跨域融合突破瓶颈。

光子学(中红外、太赫兹、近红外)的进步提升了分子检测的选择性与分辨率,光子集成电路实现低延迟边缘计算;柔性电子与可穿戴技术的发展,推动生理信号、机械信号的直接 transduction,为多模态传感奠定基础。

2025021110-2.jpg

二、综述核心内容

1. 关键传感技术与光子学融合

(1)AI 增强红外超表面分子传感

技术突破:利用超表面(如超材料完美吸收体、双共振超表面)解决红外波长与分子尺寸的尺度失配问题,通过电磁热点增强光 - 物质相互作用,突破比尔 - 朗伯定律限制。

AI 集成价值:针对复杂混合物光谱重叠问题,引入 CNN、SVM、深度神经网络(DNN),实现多组分精准识别 —— 如对混合醇类(甲醇、乙醇)识别准确率 100%,CO₂检测限降至亚 ppm 级,动态葡萄糖酶反应识别准确率 92%。

2025021110-3.jpg

(2)中红外光电探测器与太赫兹调制

中红外探测器:结合石墨烯(宽光谱吸收)与超表面(局域场增强),解决石墨烯本征吸收弱(~2.3%)的问题,实现室温高响应探测 —— 如非中心对称超表面赋能的石墨烯探测器,室温响应度比传统器件高 3 个数量级,可直接检测偏振角(NEP=0.12 nW・Hz⁻¹/²)。

MEMS 可调太赫兹超表面:通过 MEMS 静电 / 电热驱动,实现太赫兹波的动态调制(如频率调谐、相位控制),典型器件包括像素化超表面(4 态控制)、电磁诱导透明(EIT)调制器,为 6G 通信、医疗成像提供核心组件,如 2018 年实现的太赫兹逻辑门,支持自由空间通信信号编码。

2025021110-4.jpg

(3)集成纳米光子平台

片上传感与计算一体化:基于 Si、AlN、LiNbO₃等材料构建光子集成回路,实现 “传感 - 预处理 - 计算” 无缝衔接 —— 如 AlN-Si 双层波导架构支持手势识别、光谱指纹分析,光子神经网络(PNN)推理延迟 < 10 ns,能耗 < 0.34 pJ / 操作。

长波红外(LWIR)拓展:采用悬浮硅波导与亚波长光栅包层,抑制衬底吸收,实现甲苯(检测限 75 ppm)、丙酮(检测限 2.5 ppm)的高灵敏度检测,无需富集层即可满足实时环境监测需求。

2. 能量自维持与可穿戴技术

(1)能量收集技术演进

MEMS 能量收集器:从早期静电、压电、电磁式 MEMS harvester(如 2010 年旋转梳齿式静电 harvester,输出功率 0.35 μW),发展到宽频带设计(如非线性刚度压电 harvester,带宽 17 Hz),解决环境振动频率多变的问题。

摩擦电 / 压电纳米发电机(TENG/NG):实现低频率、不规则运动的能量捕获,如纺织基 TENG(4cm×4cm 尺寸,峰值电压 540 V,功率 3.26 mW)、水 - 空气混合 TENG(用于海水波能量收集,稳定输出 128 V),为可穿戴、海洋 IoT 提供自供电方案。

(2)可穿戴 - 光子混合系统

多模态传感与 AI 集成:智能手套、袜子通过 TENG 阵列捕获手势、步态信号,结合 1D-CNN 实现手语识别(准确率 95%)、用户身份识别(准确率 93.5%);柔性光电_memristor 系统实现手势识别 latency<0.5 ns,准确率 95.5%。

生物兼容设计:离子水凝胶、PEDOT:PSS 涂层纺织物等材料提升器件生物相容性与柔性,如皮肤黏附式压电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猪颈动脉血压,剥离时无组织损伤;水凝胶基电子皮肤可同时检测压力(0-40 kPa)、温度(0-80℃),支持物体识别(准确率 98.45%)。

3. 前沿应用领域拓展

(1)神经接口与植入式系统

微创与自供电设计:柔性神经探针(如溶解麦芽糖涂层探针)减少脑组织损伤,结合 MEMS 应变传感器实现植入过程力学监测;自供电神经调节系统(如 TENG 驱动的盆腔神经刺激器),在大鼠模型中实现膀胱功能恢复,无需外部电源。

精准 neuromodulation:柔性神经夹(FNC)实现外周神经(如迷走神经、坐骨神经)的非侵入式附着,通过无线供电实现心率调节、肌肉选择性激活,为生物电子医学提供新工具。

(2)植物可穿戴传感器与精准农业

非侵入式监测:透明有机电子皮肤(PEDOT:PSS/PDMS)附着于叶片,实时监测生长动态与干旱胁迫,透光率 > 85% 不影响光合作用;离子水凝胶传感器实现叶片相对含水量(RWC)检测,线性相关系数 R²>0.95,无需破坏性采样。

AI 与能量自维持:生成式 AI(如条件变分自编码器)提升植物脱水监测精度(RMSE≈5%);自供电系统(如 hydrogel-based DC 能量收集器,连续工作 56 天)支持大规模户外农田部署,降低维护成本。

(3)自维持 AIoT 系统

一体化节点设计:集成能量收集、传感、通信模块,如智能手杖(混合 TENG / 电磁发电机,输出功率 61.4 μW),通过 1D-CNN 实现用户身份识别(准确率 99.5%)、步态异常检测,同时为 GPS、安全警报供电;立方压电节点(iCUPE)实现三轴向能量收集与振动传感,支持智能城市基础设施诊断。

边缘 AI 优化:光子贝叶斯神经网络(PBNN)解决边缘环境数据不足问题,通过概率权重采样实现 MNIST 分类准确率 98%,同时支持异常值检测,提升系统可靠性。

三、总结与展望

从 “离散 MEMS 器件→能量自维持传感→光子学 + AI 集成→自维持边缘 AI 微系统”,关键突破在于材料(压电 / 摩擦电材料、柔性水凝胶、超表面)、跨域融合(MEMS - 光子学、传感 - AI)、能量自维持(宽频带 harvester、TENG/NG)三大维度。

在医疗健康(植入式监测、可穿戴诊断)、智能农业(植物生理监测)、人机交互(AR/VR 触觉反馈、手语识别)、智能城市(基础设施监测)等领域实现 “无电池、实时化、高精度” 传感,推动 AIoT 从 “设备联网” 向 “智能交互” 升级。

技术突破方向:

更高集成度:实现 “传感 - 计算 - 通信 - 能量” 四合一单片集成,如基于 AlN-Si 的光子神经芯片,进一步降低尺寸与能耗;

环境适应性优化:提升柔性器件的机械耐久性(如抗疲劳、抗汗液腐蚀)、极端环境稳定性(高温、高湿度);

神经形态光子计算:基于光子神经网络的边缘 AI 加速,实现更低延迟(<1 ns)、更低功耗(<0.1 pJ / 操作),满足实时决策需求。

产业化与标准化:建立自维持系统的能量中性验证标准(如长期户外能量收支平衡),推动 CMOS 兼容制造(如新加坡 “Lab-in-Fab” 试点线推进压电 MEMS 量产);同时,需解决 AI 模型在边缘环境的适应性(如联邦学习、小样本学习),以及数据隐私保护(如光子加密传输)。

跨领域拓展:探索 “数字孪生 + 自维持传感”(如植物生理数字孪生、人体健康数字孪生),实现从 “被动监测” 到 “主动预测” 的升级;推动太赫兹、中红外技术在量子光子学、精准医疗(如早期癌症检测)的应用。

 

文章来源:Advanced Materials期刊

文献链接:https://advanced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dma.202510417

关注我们
Copyright © 2022  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  粤ICP备2021071924号 All Rights Reserved